集運市場旺季不旺,四大因素影響市場走勢

每年7-9月都是集裝箱出口黃金季節,可今年7月已經接近尾聲,船東們翹首以盼的旺季卻遲遲不現。航商為維持各自市場份額只能降價攬貨,多數航線訂艙價格大幅下跌。是什麼造成了今年集運的旺季開端不利?這一狀況將給下半年的集運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
多數航線運價疲軟
  挺過6月的集運企業都曾熱切期盼7月份的到來。6月份東西兩大主幹集裝箱航線運價交替呈自由落體式下跌,令今年的航運公司“荷包”告急。他們希望在傳統的旺季有所斬獲。但今年7月集運市場的表現卻讓他們始料未及。

   上海航運交易所發佈的中國出口集裝箱運輸市場周報告顯示,7月17日,上海出口集裝箱綜合運價指數為593.20點,較上期下跌10.9%,上海出口至 歐洲、地中海基本港市場運價(海運及海運附加費)分別為518美元/TEU、529美元/TEU,分別較上期大幅下跌25.9%、28.2%。

   航運公司的背水一戰未能阻止這次下跌。就在不久前G6、O3聯盟紛紛下決心大砍運力,O3聯盟撤回這3家公司計畫推出的遠東-北歐線4條服務航線之一。 這一航線班次服務原本預計將持續12周的時間,如果市場不好轉,則再暫停3個月時間。O3聯盟撤出在歐洲航線上20%的運力即等於在航線上4%的市場份額。

  跌跌不休的不止歐洲航線。多數航商基本取消了月中的旺季附加費徵收計畫,市場運價繼續回落。同樣以7月17日為例,上海出口至美 西、美東基本港市場運價(海運及海運附加費)分別為1175美元/FEU、2635美元/FEU,分別較上期下跌8.2%、6.3%。中國出口至波紅航線 運價指數為767.35點,較上期下跌2.5%。中國出口至南美航線運價指數為460.83點,較上期下跌6.1%。
四大因素影響市場走勢
   面對慘澹的市場,近日諮詢公司德魯裡(Drewry)發佈的報告格外引人關注。報告稱,隨著新船交付的增加與成本上升,集裝箱班輪公司今年剩餘時間的盈 利前景十分堪憂,因為年底之前,將有至少10萬標箱/月的新增運力加入世界船隊,將嚴重影響供需平衡。另一方面的利空因素,則是對下半年油價升高的預期。 儘管目前市場上對油價飆高的預測不太主流,原因是沙特仍不願減產以將美國葉岩氣產能逼出市場,或是壓制俄羅斯的需要仍然存在,但相對低位的油價對今年一季 度取得四年來最好業績的幫助也是無可回避。

  對於集運市場下半年走勢,很多業內人士同樣認為不容樂觀。李舜認為,除了新建造大船持續投 入將使運力過剩更加嚴重,應注意還有三個因素將影響未來走勢。三個因素分別為:運價底部已出現,但何時上升及幅度多大存在疑問,DREWRY和 CLARKSON等行業資訊機構已將原先預計的2017年行業達到供需平衡的時間再次向後拖延一年至2018年;中小集運公司持續被兼併收購;南美東及南 美西航線市場將出現重大調整,由於赫伯羅特與南美輪船,以及漢堡南方並購智利航運都已在上半年完成,所以相關南美航線市場的調整也將在2015下半年陸續展開。

鲁ICP备090368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