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推交通物流融合發展 力促物流降成本

- Date: 7月 07, 2016
- Comments: no comments
- Categories: 新闻动态
封面新聞北京7月7日電(記者 許雯)國務院辦公廳日前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推動交通物流融合發展實施方案》,部署推動交通物流融合發展,提升交通物流綜合效率效益,有效降低社會物流總體成本。《方案》指出,到2018年,初步形成開放共享的交通物流體系,全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率較2015年降低1個百分點以上;到2020年,建成設施壹體銜接、信息互聯互通、市場公平有序、運行安全高效的交通物流發展新體系,全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率較2015年降低2個百分點。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常務副會長王德榮認為,《方案》是我國第壹次以國務院名義就交通物流融合發展出臺的文件,也是今後指導我國交通物流融合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方案》在科學評價交通、物流融合發展基礎上,從國際視角和戰略思維出發,緊緊圍繞“壹單制”便捷運輸制度為目標,突出綜合交通運輸與物流跨界融合聯動的發展理念,提出“全鏈條”、“大平臺”、“新模式”的三大任務,明確了構建交通物流融合發展新體系“五大”政策保障,體現了前瞻性、系統性、協同性及可操作性的特點,恰逢其時。
五大政策保障之壹:完善交通物流網絡
《方案》提出,重點建設南北沿海通道、京滬通道、京港澳通道、東北進出關通道、西南至華南通道、西北北部通道、陸橋通道、沿江通道、滬昆通道以及6個方向的國際通道,實現內通外聯。同時,優化綜合交通樞紐與物流節點空間布局,構建綜合交通物流樞紐系統。加快實施鐵路引入重要港口、公路貨站和物流園區等工程,到2018年,全國80%左右的主要港口和大型物流園區引入鐵路。同時,要加快推進樞紐周邊外循環道路建設,如部分鐵路樞紐貨運外繞線建設,重點城市繞城高速公路建設,以及充分利用城市骨幹道路,分時段、分路段實施城市物流配送,有效減少貨物裝卸、轉運及倒載次數。
王德榮表示,實現物從“門到門”的流動,往往需要多種運輸方式來完成,完善樞紐集疏運系統,打通樞紐的“最先壹公裏”和“最後壹公裏”,推進樞紐周邊“外循環”道路建設和進廠入園“微循環”建設,可以充分發揮鐵路節能、減排、低成本等優勢。
之二:構建交通物流新體系
《方案》明確,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構建以集裝箱貨物多式聯運為試點,以強化多式聯運服務為路徑、以推行物流全程“壹單制”為抓手,以壹體化服務為保障的全鏈條交通物流體系。到2018年,多式聯運比例穩步提升,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10%以上,鐵路集裝箱裝車比例提高至10%以上;到2020年,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10%以上,鐵路集裝箱裝車比例提高至15%以上。
《方案》同時提出完善促進國際便利化運輸相關政策和雙多邊運輸合作機制,鼓勵開展跨國聯運服務。構建國際便利運輸網絡,建設海外集結點,打造中歐、中亞班列國際物流品牌,提高通關效率和市場化運作水平。鼓勵快遞企業發展跨境電商快遞業務,建設國際分撥中心、海外倉,加快海外物流基地建設。
之三:交通物流融合發展
王德榮表示,隨著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3D打印等新技術產業化的不斷加快,交通物流與信息化跨界發展快速掘起。
《方案》支持社會資本有序建設專業化經營平臺,鼓勵平臺企業拓展社會服務功能,支持金融物流服務;以服務“壹帶壹路”戰略為導向,推動跨境交通物流及貿易平臺整合銜接。
《方案》還提出打造信息共享服務平臺。依托國家相關公共信息平臺,按照國家大數據開放要求,以構建“壹單制”便捷運輸制度為目標,整合行業及企業信息平臺,實現“壹單壹碼、電子認證、綠色暢行”;對接社會化平臺,引導其結合自身實際對賦碼貨物單元提供便捷運輸,促進“互聯網+交通+物流”融合發展。
之四:創新發展新模式
《方案》提出到2020年,初步實現以供應鏈和價值鏈為核心的產業集聚發展,形成壹批有較強競爭力的交通物流企業的發展目標。“運輸與物流服務是由交通運輸企業與物流企業共同提供,加快兩業企業的創新發展是其融合發展和提高服務效率和效益的核心問題。”王德榮說。
《方案》提出打造中歐、中亞班列國際物流企業品牌;支持快遞企業發展跨境電商快遞業務,建設國際分撥中心、海外倉等;培育壹批集裝箱、托盤等國際經營企業,為國際產能合作提供配套保障服務。王德榮分析,此舉將加快我國交通運輸與物流企業“走出去”步伐。
之五:交通物流與制造業深度融合
王德榮表示,技術裝備現代化是引領交通物流等服務業轉型升級的引擎。《方案》從貨物載運工具、載運單元、換裝設施設備、專用設施設備以及創新技術五個維度,提出加快交通物流技術裝備現代化建設,強調創新能力延伸向生產、研發及推廣於壹體的更高產品形態發展。基於物聯網的智能物流裝備技術的發展,加快多式聯運裝備、智能物流倉儲系統等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服務方向建設,實現交通物流與工業的深度融合。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