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文看透中國經濟的問題和未來!

  • Date: 9月 13, 2016
  • Comments: no comments
  • Categories: 新闻动态

實現中高速增長的兩個重要條件
關於中國經濟的下壹程,第壹個問題要從“新常態”談起。我們對新常態應該有壹個正確的認識,”新常態”就是按經濟規律辦事,不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就違背了市場。比如前幾年中國經濟壹直高速增長,持續的高速增長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也不能夠持久。正因如此,我們轉入了中高速增長,這符合當前的中國實際情況。
高速增長帶來五方面的不利影響:壹是資源過度消耗;二是生態惡化;三是部分產業產能過剩;四是經濟效益普遍低效;五是為了促進高速增長我們錯過了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包括美國、德國、日本在內的發達國家都是盡量地從技術創新找出未來經濟發展的道路,而我們忙於高速增長,耽誤了時間,所以這是我們要牢記的重要問題。
另外,新常態的壹個重要表現就是我們的經濟轉入中高速增長。壹般而言,7%甚至6%~7%是中高速增長,中高速增長同樣是不容易的,而且並非轉入中高速增長就真能夠實現中高速增長,因為它需要重要的條件:壹是結構調整;二是創新。沒有創新,沒有結構調整,中高速增長也是不可能的。
經濟下行壓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二個問題,是當前我們遇到了經濟下行的壓力。第壹,要分析下行壓力是如何形成的,在經濟下行壓力下我們該怎麽辦?要先把問題弄清楚,然後再想辦法找出對策。現在不是增長率本身的問題,而是增長速度放慢的問題。另外,也應看到要長期保持高速增長代價過大,我們現在的問題就是前幾年的高速增長過程中大量的重復建設,包括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加上地方產能過剩等各種因素疊加所產生的後遺癥。產能過剩的最大問題壹個是造成消耗,另壹個是浪費資源。前幾年我們超高速增長實際上是浪費資源的增長,沒效率的增長。
第二,從經濟學的角度講,經濟要穩步增長要看基數是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小。今天我們的基數和10年前相比,是越來越大的,每增加1%,難度將更大,這樣的狀況不可持續,所以有壹個遞減的過程,前幾年的高速增長實際上也給我們今天的繼續增長帶來了困難。
第三,國際市場的不穩定給我們的出口、對外貿易造成了壹些不利影響。我們遇到了兩個困難:日本在高科技產品方面是我們的對手;東南亞國家在低端產品方面是我們的對手,它們的勞動生產率雖然比我們低,但是它們的工資便宜。所以,我們處於這樣的環境中,應該認識到今天的困難和國際經濟形勢是有關系的。
第四,要明白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後,想要扭轉局面為何困難重重?結構調整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已經形成了這麽多過度投資,現在要扭轉過來,顯然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所以,進行結構調整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能不能忍受結構調整帶來的損失,堅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堅持不下去就會前功盡棄,所以要認識到結構調整的艱巨性。
第五,技術創新。技術創新不能性急,能真正占領市場的技術創新需要經過多年的積累。比如深圳的,華為也不是壹下子就發展起來的,它現在是收成期了,但華為也意識到不能止步,還要繼續創新。
當前有壹個話題是“互聯網+創新”。互聯網意義重大,但是我們還處於起步階段,還在探索,誰都不知道互聯網會把我們推到什麽地方,這是經濟學界也難以預料的問題。但這是壹種趨勢,互聯網作用巨大,會呈現出很多新技術,讓結構調整變得更為順利,但是否能拉動經濟的發展,還要經過壹段時間的檢驗。
正因如此,我們在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時要堅持兩點:壹是結構調整,結構調整這壹關非過不可;二是技術創新,要走群眾創新、創業的道路。思路上要堅定,不要再幻想,也不要老調重談,經濟的大起大落對我們沒有好處。所以,我們還得講宏觀調控,著重放在定向調控上,因為定向調控就是結構性的調控,重視微調和預調,這樣我們才能適應當前經濟運行的下行壓力。
未來,高投資未必帶來高就業
第三個問題是觀念上的轉變,高投資未必帶來高就業,這是我們遇到的新問題。過去講新的工作崗位是在經濟增長中出現的,經濟增長率高,新創造的工作崗位就多。這個觀念在過去是符合情況的,因為中國經濟還在比較低的層次上運行,但是現在情況變了,因為中國要在產業升級中實現經濟增長和高科技的發展,所以對當下來說,就業問題不是靠大量投資就可以解決的。
最近我在企業考察,這個企業未來的廠長在工地上向我介紹,他們進行了大量投資,我就問他,妳增加了多少就業?他的回答很簡單,壹個都不增加,還得裁員。我問為什麽呢?他說現在的投資和過去不壹樣了,技術創新的投資是完全現代化的。比如,用機器人代替勞動力,效率是提高的,但不增加就業,原來年紀大的工人被重新安排,有的就退休了,年紀輕壹點的工人要再培訓,進來以後首先得是壹個技術工人,和以前就不壹樣了。
我再問其他的企業,當前的就業問題怎麽解決,他們說不是靠高投資解決,而是把民間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他們創業,創業就增加了就業。還有的把企業很多部門分散開來,壹個部門就是壹個創新單位,自己有壹幫人在裏面工作、發展、賺錢。現在很多人的觀念都有所改變,就是從農村出來的勞動力,也不主張出去打工了。首先是學技術,之後就有更多的地方需要妳,還可以創業,甚至回家去創業。所以,民間存在著極大的創業積極性,這就是中國未來解決就業的主要途徑之壹。有人預料,20年以後不需要寫字樓,完全采取職員在家裏辦公,因此我們對就業的觀念需要改變,這就意味著解決就業未必靠高投入。當然,盡管技術在改進,但適度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加強人力培訓還是需要的。
“錢荒”主要是貸款難造成的
第四個問題,高利率未必能夠抑制通貨膨脹,這是新觀點。傳統觀念認為,通貨膨脹是由於投資太多、消費太旺等導致的需求過大造成的,這種形勢下,能夠用緊縮的辦法來解決通貨膨脹問題。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發生了滯脹,壹方面是通貨膨脹,另壹方面是失業,就是失業與通貨膨脹並存。於是,當時主流派經濟學家都感到不知所措,因為按照傳統的理論,總需求擴大了就易引發通貨膨脹,總需求小了就產生失業,所以通貨膨脹和失業是不可能並存的。
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就找那些主流經濟學家,讓他們想辦法研究為什麽有滯脹,結論是當時出現了兩種壟斷力量:壹種壟斷力量是工會,工會認為它能控制工人的行動,它堅持壹點就是工資必須剛性,就是只能升不能降,工資降了就罷工;還有壹種壟斷力量是跨國公司,跨國公司認為價格是它控制的,所以它有價格的剛性,價格只能升不能降,哪怕將東西倒掉也不能下降。這兩種剛性的同時存在,就像小孩玩蹺板遊戲,經濟學家主張去按住小孩,如果兩只手把兩個小孩全按住,工資和物價就跳不起來。其實,這完全是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觀點,但尼克松居然接受了,他實行了新經濟政策,這就是20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的工資凍結、物價管制措施,但是當後來搞不下去,尼克松的政策也就破產了。
到了20世紀80年代,裏根總統接受了供給學派的觀點,由於問題出在供給上,所以通過創新產生更多新產品,集中創新成果就能夠帶動經濟增長,於是美國從80年代以後經濟發展就擺脫了停滯狀態,通貨膨脹問題也解決了。
這個經驗告訴我們,目光不能短視。今天的通貨膨脹,就是之前投資過多,需求過大造成的,所以該投資的投資,銀行該放低利率的放低利率,才能適應新經濟增長。
“錢荒”怎麽來的?我在浙江專門為這個問題走了好幾個市考察,它不是貨幣供應不足,M1(狹義的貸幣,即現金+活期存款)、M2(廣義的貨幣,即現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的供應都挺多的。”錢荒”主要是貸款難,銀行感到民營企業靠不住,貸款收不回來問題就大了,所以就找信得過的國有大企業來貸款,可是這些國有企業並不需要這麽多錢,貸款利率還低,那怎麽辦呢?把錢轉放出去。
民營企業貸不到款,就找國有企業分借壹部分錢。另外,很多人貸不到就求助於自己人,於是在浙江就流行壹句話”現金為王”,就是企業最重要的就是把現金拿在手裏,有了現金就有了壹切,這樣資金鏈不會斷,產業鏈會順暢,有投資機會就能下手。最終,家家企業都是超正常儲備,結果現金儲備量大了,以至於M1、M2沒變,但還是緊張。
所以,中國以後如果發生通貨膨脹,壹定要多方面考慮。
市場是可以創造的
第五個問題,任何行業都應該懂得市場是可以創造的,這是壹個新命題。我在河北滄州考察,滄州的肅寧縣專做裘皮,有些人說現在生意不好做,以前裘皮主要賣給俄羅斯,但由於盧布沒購買力了,所以肅寧裘皮即使比歐洲便宜得多,俄人也不買。最後,我給他們幾句忠告:壹是”讓產品更具有個性化”。因為當前的消費和幾十年前是不壹樣的,20世紀90年代初甚至90年代末都屬於排浪式消費,趕時髦的,但現在不是了,現在的消費是個性化的。二是”讓服務更人性化”。妳和顧客打交道,妳板著臉,好像我是對妳恩賜壹樣,那就錯了。三是”把品牌打到國外”。目前中國的品牌還沒完全建立起來,而品牌是靠多年的產品和質量建立起來的。四是”把消費者留在國內”。如果國內能夠買到質量好的馬桶蓋,人們怎麽還會出國去買?把消費者留在國內,這都是可以解決的,我們現在的自貿區就是在解決這個問題。
我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經常給研究生講壹個案例,壹個生產木頭梳子的工廠,找了四個推銷員各帶壹批樣品到指定的和尚廟裏推銷。第壹個推銷員壹把沒賣掉,因為和尚說光頭不需要梳子。第二個推銷員銷售了幾十把,他跟和尚們說梳子除了梳頭之外還有其他功能,如刮頭皮止癢、美容等,所以在和尚廟賣了幾十把。第三個推銷員賣了幾百把,他觀察到廟裏香客很多,香火很旺,但香客們磕完頭後頭發有點亂,香灰掉到頭發上有點臟,於是他就去找方丈,說廟裏香火旺,香客這麽熱情,廟裏應該關心他們,在每個佛堂前面放幾把梳子,讓他們感覺廟裏關心他們,他們來得會更勤快。於是他賣出了幾百把。第四個推銷員銷售了幾千把,他直接找方丈聊天,說廟裏出去辦事有人事關系要打通,木頭梳子是最好的禮品,可以在木梳上刻上”佛在心中””積善為本”,把它變成了廟裏的名片,這樣壹來他賣出了幾千把木梳。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市場可以創造,市場創造以後產品功能發生了變化,用新功能代替舊功,就能創造市場。今天我們要走出去,壹定要讓產品增加新功能,讓產品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這樣我們才能打開、創造新的市場。
“互聯網+”時代的社會人視角
第六個問題,是經濟人和社會人的問題。以前所有的經濟學書本裏談到的都是經濟人假設。經濟人假設是說人們是從最低成本、從最大收益考慮的,但今天的世界在發生變化,光講經濟人假設是不夠的,社會人假設,就是人不完全從經濟人角度考慮,也從社會人考慮。
比如說有A和B兩個地方都可以進行投資,在A投資利潤高,成本小,在B投資利潤沒A那麽高,成本還比A大,所以從經濟人角度出發,人都會在A投資,但偏偏有人從B考慮,願意在B投資。為什麽在B投資呢?有各種理由,第壹個理由是B是我的故鄉,我已經發展起來了,有錢了,可故鄉還那麽窮,我願意在那裏投資辦廠,解決下崗問題,這是從故鄉的角度出發。還有壹個人可能這麽想:我從小在那裏生活過,在那裏上學、工作,人多瞧不起我,說我沒出息,於是我離開那裏創業了,現在有成績了,我就回來給妳們看看,我是不是妳們眼裏那樣沒出息,我回來辦壹個大企業,改變妳們過去的成見。或者還有壹個人過去在這裏生活了壹段時間,做過壹些對不起人的事情,今天可能感到內疚、後悔了,而現在自己成功了,就在那裏辦壹個廠,到當地贖罪。
人有各種各樣的想法,今天我們進入“互聯網+”時代,社會人的想法會逐步增加,所以單純從經濟人角度考慮是有限的。
重視”第三種調節”——道德的力量
第七個問題是,發現和利用好第三種調節。我們過去講的第壹種調節是市場調節,市場是壹只無形的手,用市場規律調節;後來是政府調節,用政府有形的手來調節,用法律法規、政策來調節。那麽有沒有第三種調節呢?
市場的出現是幾千年前的事情了,部落之間發生了商品交換,才產生了市場。政府調節更晚,有了國家和政府以後才會產生。但是人類在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出現前,生存和繁衍都是靠道德力量在調節。有了市場和政府調節後,道德調節也在發揮作用,常言道“小亂居城,大亂居鄉”,發生小動亂,鄉下人往城裏跑,投親靠友,認為城裏比較安全,所以小亂居城;大亂居鄉,發生大動亂城裏人都往鄉下跑,但是大亂的時候市場是失靈的,政府是癱瘓的,但人類還是存活下來了,社會還在繼續發展。沒有市場不要緊,沒有政府也不要緊,因為還有道德力量調節存在。
我們要重視第三種調節,道德力量就是文化調節,文化調節就是每個人都自律,都遵守公共規則。社區文化建設、企業文化建設都促進了人類道德力量的自律,這對我們今後很有用處。
重視資源配置效應,讓國有經濟增值
第八個問題是,重視資源配置效應。多年以來,經濟學中研究的生產效用就是投入產出之比,投入不變。產出增加生產效率就提高,假定產出不變,投入減少了,也是生產效率提高,所以生產效率是重要的。20世紀30年代以後出現了第二種效率,叫資源配置效率,資源配置效率的前提是假定投入是既定的,把配置方式調解壹下效果也有了,就是用A方式配置產生M效應,用B方式配制產生M+1效應。這個觀念出來以後,產生了兩種效率並存,生產效率著重在微觀領域內的企業管理、生產部門管理;資源配置效率著重在宏觀方面,宏觀方面能夠使資源配置效率提高,所以我們今後更要重視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比如,國有資產外溢,效率有提高嗎?能否把它配置得更好?換壹個方式來配置,如果它的效率比現在提高的話,那會增加更多國有資產。
最後,關於經濟的未來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壹是它的變化遠遠超過我們的預料;二是急劇變化而且可能是加速度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難預料到30年,特別是50年以後的經濟是什麽樣子。還有藍領和白領的區別嗎?貨幣的用處還有多大?企業的規模會不會變得很小?將來還有人會買汽車嗎?很多問題都是我們今天想不到的。想不到的我們也要想,因為這種經濟中的重大變化可能最早就是異想天開的,但異想天開的事或許最終會成為事實。

No Comments Yet.

发表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鲁ICP备09036841号-1